秋季校园重点关注传染病防控知识

发布时间:2024-10-14文章来源:卫生所 浏览次数:


流行性感冒

、特点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4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比如H1N1H3N2亚型,因其容易发生突变或重配,更易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暴发的流感都与甲型流感病毒有关。流感传染源为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

二、症状

与普通感冒相比,感染流感症状常常更严重。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可有畏寒、寒战,多伴有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三、防控

(一)个人

 

1.积极接种流感疫苗,降低罹患流感的概率,并减少重型和危重型流感的发生。

2.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规范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

3.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二)学校                          

1.流感流行期间注意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勤洗手。

2.教室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对卫生间、食堂、楼梯扶手、门把手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

4.认真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

5.确诊为流感的学生需等到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48小时后方可返校。

 

诺如病毒感染

一、特点

人体感染诺如病毒后引起的疾病称为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 炎。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水源、食物、气溶胶均可感染,由于诺如病毒颗粒很小,且仅需10~100个病毒就可致病,因此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很容易引起暴发疫情。潜伏期多在12~48小时。

二、症状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主要症状为呕吐,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三、防控

(一)个人

1.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但需注意,含酒精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无效,不能代替洗手。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 饪食物要煮熟,特别是牡蛎和其他贝类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 后食用。

3.病例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在此期间患者应勤洗手,保持手卫生,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等近距离接触,分开食宿,尤其不要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幼儿。

4.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在清理受到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患者家庭环境也应依据医务人员指导加强消毒,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

5.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二)学校

1.及时发现和规范管理病例。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做好学生健康管理,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登记等工作。要按照《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WS/T 772-2020)制定和优化相关制度和方案,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一旦发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病人,要及时就医并隔离管理。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立即向所属疾控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报告。

2.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管理。提供安全饮用水,做好饮用水管理,对饮用水供水管网的破损、渗漏情况等进行排查,对二次供水设施定期清洗、消毒,做好饮用水水质检测,确保供水安全。做好食品原料和加工环节的监管,注意生熟分开,彻底煮熟 煮透。

3.加强厨工、保育员等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学校和托幼机构对厨工、保育员健康状况监测,出现腹泻、呕吐、恶心等肠道传染病相关症状时,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医,杜绝带病上班。制作食物和配餐过程中佩戴口罩和做好手卫生。

4.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对学校公共场所(如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定期清洁与通风,对重点部位(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便器按钮、电梯按钮、上下床扶手等)进行定期清洁与消毒。

5.科学规范处理呕吐物。发现病例的呕吐物和粪便,应由经过规范培训的人员按照相关操作指引规范处理。重点对被呕吐物、粪便等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

6.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信、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开展诺如病毒防控知识宣教,养成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的良好卫生习惯。

 

  

一、特点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的传染性很强,病人是唯的传染源。水痘在全年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多见,儿童和青少年容易感染发病。水痘的潜伏期一般是接触病毒后的14~16(范围在10~21)。主要经空气传播,直接接触病人的皮疹或呼吸道分泌物也可造成传播。

二、症状

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脱痂的演变过程。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脱痂后不留瘢痕。水疱期痛痒明显,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水痘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但个别患者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脑炎。

三、防控

(一)个人

1.接种疫苗,是应对水痘的重要方式。如果健康状况允许,易感人群应接种水痘疫苗。

2.疾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和环境密闭的地方活动。

(二)学校

1.得了水痘的患者要立刻隔离并及时就医

2.师生患者出疹后一周或身上水疱全部结痂后方可返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一、特点

型冠状病毒感染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政策,是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二、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和咳嗽、鼻塞流涕、身体乏力、呼吸急促、肌肉疼痛、喉咙痛和吞咽困难、失去嗅觉或味觉、头痛、关节疼痛、腹泻等,重症者进展迅速,数日内即可出现急性呼吸衰竭、肾衰竭而危及生命。

三、防控

(一)个人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打喷嚏、用餐前、上厕所后,正确使用七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2.保持环境卫生:加强室内通风,室内每天至少早晚两次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30分钟。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治飞沫传播。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作息规律,保障睡眠,膳食均衡,保持良好心情。

4.减少交叉感染:进入人员聚集场所及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建议佩戴口罩。

(二)学校

1.加强学校重点场所的通风和环境卫生。

2.强化师生健康教育。各学校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开学前后应组织全校或全园教职工学习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一、特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70(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A-A24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病,四季均可发病,610月多见。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接触了患者的眼部分泌物或者被患者的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均可发病,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它具有潜伏期短(一般为1248小时)、传染性强、传播快、起病急等特点,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发生暴发流行。以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症状

起病急,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主要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常伴有结膜下出血。感染后迅速出现异物感、眼刺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预后良好,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三、防控

(一)个人

1.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眼部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日常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眼部化妆品或眼部护理用品。居室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居家清洁。

2.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游泳池、浴场和游乐场等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接触各类公共物品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脸。

3.若家中有红眼病患者,其毛巾、脸盆等洗脸用具严格分开使用,患者接触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接触红眼病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

(二)学校

1.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发现有异常症状者应暂停入校,及时就诊,病例诊断后应尽量居家健康管理,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2.保持教室和宿舍良好通风,定期对学习生活环境内的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接触频繁部位及玩具等公共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于不适宜用消毒剂消毒的物品可在阳光下暴晒。

3.学校如果发生聚集性疫情,应及时报告,落实病例居家健康管理,同时要做好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

 

     楚雄师范学院卫生所    

2024年10月14日    

打印责任编辑:范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