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夏季,天气炎热,食品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污染,导致肠道传染病高发,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肝炎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至10月,高峰在7至8月。在此提醒大家,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诺如病毒感染
(一)疾病特点
诺如病毒是导致急性胃肠炎的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具有传染性强、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和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引起胃肠炎暴发。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我国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诺如病毒感染后起病急,最常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成人和儿童感染后症状有所区别,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一般以轻症为主,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发病后2~3天即可康复。但对于婴幼儿、老人,特别是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可导致脱水等较严重的症状,甚至死亡。
(二)防控要点
1.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但需注意,含酒精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无效,不能代替洗手。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特别是牡蛎和其他贝类等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后食用。
3.病例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4.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患者呕吐物或被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
二、细菌性痢疾
(一)疾病特点
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大多是进食不洁食品后感染痢疾杆菌所致。病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粪便排出,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手、生活接触、被污染食物、水源或苍蝇等方式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细菌性痢疾潜伏期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1周,平均1~3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频繁便意但排便量少,肛门坠胀感)和黏液脓血便,可伴随恶心、呕吐、口干、浑身无力等表现,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二)治疗与个人护理
1.就医原则:
Ø 出现脓血便、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立即就医!
Ø 抗生素治疗:需遵医嘱足疗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
2.个人护理要点:
Ø 补液防脱水:口服补液盐(ORS)或淡盐水,小口多次饮用。
Ø 饮食调整:急性期禁食牛奶、油腻食物;恢复期选择米汤、面条等易消化食物。
Ø 体温管理: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或遵医嘱服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3.禁忌提示:
Ø 禁止滥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需医生指导使用),以免毒素滞留体内加重病情。
三、甲型病毒性肝炎
(一)疾病特点
甲肝是一种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实质细胞炎症损伤为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毒以其对肝脏的直接影响而著称,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故又称“吃出来的肝炎”,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以传播。甲肝病毒通过水和食物传播,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暴发流行。临床上以肝脏损害为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和黄疸等症状,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两种,后者发病率远高于前者。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一般不转为慢性。没有自然感染过甲肝病毒和未接种过甲肝疫苗的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
(二)防控要点
1.接种甲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接种对象:适龄儿童、常在外就餐人员、食品经营人员、卫生保健人员、大学生、军人等集体生活者、中老年人等。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防“病从口入”。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贝类等容易携带甲肝病毒的海鲜;不喝生水;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以及准备食物之前彻底清洁双手;使用公筷公勺以减少交叉污染。
四、伤寒和副伤寒
(一)疾病特点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及副伤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被污染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食物被污染是传染伤寒的主要途径;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伤寒散发的传播途径;苍蝇和蟑螂等媒介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沙门菌引起散发流行。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人群对伤寒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年人更常见,病后可获得稳固的免疫力。
(二)防控要点
1.个人讲究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饮用开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生的蔬菜、未剥皮的水果,剩饭、剩菜、海产品等要烧熟煮透。
2.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重点地区的重点人群,特别是食品、饮用水从业人员要及时接种伤寒疫苗。
4.前往伤寒副伤寒疫区建议提前接种伤寒疫苗,并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吃熟食)和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习惯。
5.被确诊为伤寒或副伤寒的患者,应按医生建议接受规范治疗及相关检验,病期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活动范围,避免传染给家人和他人。
五、霍乱
(一)疾病特点
由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能引起大范围乃至世界大流行为特征。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为3小时至7天,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剧烈腹泻和呕吐,腹泻为水样便(“米泔水样”或洗肉水样),量大且频繁。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残渣,继为水样或米泔样。剧烈腹泻呕吐引起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窝凹陷,严重者出现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可死于多器官衰竭,且传播快,可大规模流行。
(二)防控要点
1.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到“五要”“五不要”。
Ø 五要:①饭前便后要洗手;②海鲜要煮熟;③隔餐食物要热透;④生熟食物要分开;⑤出现症状要就诊。
Ø 五不要:①生水未煮不要喝;②无牌餐饮不光顾;③腐烂食品不要吃;④暴饮暴食不可取;⑤可能被污染且未消毒物品不要碰。
2.怀疑感染霍乱怎么办?
Ø 立即就医: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Ø 补充水分: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Ø 隔离防护:患者需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
六、轮状病毒性肠炎
(一)疾病特点
轮状病毒性肠炎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A、B和C组与人类感染有关。其中A组主要感染婴幼儿,B组主要感染成人,C组主要引起散发病例,其余主要引起动物疾病。患者及无症状带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也有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 感染后潜伏期约1~3天。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呈无症状感染者,严重者可出现重度脱水,甚至导致死亡,患者常突然发病,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多伴有发热,继之出现水样腹泻;呕吐和发热可持续2~3天,腹泻每日可多达10~20次,重者伴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病程一般5~7天。成人轮状病毒肠炎一般较轻,但在老年人中有发生重型腹泻者。
(二)防控要点
1.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腹泻尤其是重型腹泻最主要的措施。
2.科学护理:防脱水、控感染、促康复。
Ø 补液治疗:拒绝“硬扛”。轮状病毒胃肠炎病程为自限性,脱水是导致重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主要治疗是纠正脱水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Ø 饮食调整:肠道需要“温和修复”。以流质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加重肠道负担。
Ø 感染防控:保护自己与他人。粪便、呕吐物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浓度5000mg/L)覆盖30分钟后清理;患者及陪护者严格遵循“七步洗手法”,接触污染物后立即洗手。
(供稿:王娜;初审:普艳;复审:彭伟;终审:和福永;编辑:范坤梅)
楚雄师范学院卫生所
2025年5月19日